
照 by Radovan Boca
義診團就像羅慧夫醫師當初在台灣的〝山地巡迴醫療車〞一樣主動去尋找需要醫療的人。
羅醫師的學生們﹝現在的顱顏手術醫生們﹞也延續這樣的精神去〝尋〞找顱顏患者,不惜整團飛到海外,既然來不了台灣,那我們就過去一趟。
「皇家紅花酒店」聽起來還蠻酒店味的,這張照片也頗像以前舊台灣時那種合影留念照,上面還要印個什麼在此一遊的字樣。這次主刀的兩位醫師在這張酒店門口與佛像呼應留下一個耐人〝尋〞味的照片,他們在〝尋找〞什麼呢?尋找生命的出口吧!
義診團就像羅慧夫醫師當初在台灣的〝山地巡迴醫療車〞一樣主動去尋找需要醫療的人。
羅醫師的學生們﹝現在的顱顏手術醫生們﹞也延續這樣的精神去〝尋〞找顱顏患者,不惜整團飛到海外,既然來不了台灣,那我們就過去一趟。
「皇家紅花酒店」聽起來還蠻酒店味的,這張照片也頗像以前舊台灣時那種合影留念照,上面還要印個什麼在此一遊的字樣。這次主刀的兩位醫師在這張酒店門口與佛像呼應留下一個耐人〝尋〞味的照片,他們在〝尋找〞什麼呢?尋找生命的出口吧!
↓ 吃飽了就地直接坐著瞇一下
這就是義診期間的吃飯實況,這也算是義診浪漫之處。待續‧‧‧
在國外進行義診其實並不容易。對於醫療人員來說,願意使用自己的時間與假期,飛到一個不太舒適且設備不足的地方進行義診手術,有時候需要特別的原因與動力...
(Kristen攝)
「每次義診前,我都必須問自己一次,我們為何要來?」團長賴瑞斌醫師如此對我們說。
已經參與14次基金會用愛彌補義診行動的賴瑞斌醫師,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投入海外唇腭裂義診,追溯到最根本的原因,來自羅慧夫醫師。
「回想羅慧夫醫師五十年前來到台灣時,台灣這塊土地也是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。為何他願意離開美國優渥舒適的環境,來到當時十分落後的台灣,且奉獻一輩子?」
賴醫師經常問自己,為何要付出這樣的時間金錢與人力,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免費治療當地的病患?
羅慧夫醫師對台灣的付出,給了他答案。
「對於當地的人民而言,我們除了每年一次兩次的義診之外,我們更關心的,還是如何幫助當地有好的醫療水準與品質,就像羅慧夫醫師當時對台灣做的一樣。」
這個想法,也是基金會從事國際義診、種子醫療人員培訓等國際援助工作,背後最主要的理念。
對於寮國而言,我們對於當地唇腭裂病童的幫助,除了短暫停留的義診之外,還可以有什麼?
「我們此行的目標,首先讓當地的醫院與人民,了解我們的治療成果與理念。當她們接受且認同我們之後,我們再進一步邀請醫護人員來台灣受訓,並協助當地發展唇腭裂中心。」
然而,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,協助當地發展與進一步的合作,需要等待。
有時候等待的,不僅只是個人,也許還有更大層面,整體社會與國家的提升。
寮國,我們願意耐心等待!
我們已經從寮國回來一個禮拜了,
每天忙著整理回國報告、核銷結帳、準備辦理記者會,
忙著看似瑣碎的行政工作,卻也幫助我們一次一次地澄清海外義診的意義...
從旁觀察與體會,
我們前往寮國義診的意義。
(圖文擷取自http://blog.yam.com/kristen322/article/15134138)
前言
基金會第一次的寮國義診終於結束,之後不定時會有每日一照的單元,透過隨行部落客Kristen http://blog.yam.com/kristen322 的腳步及鏡頭,記錄也呈現義診團的義診工作點滴。
↓ 看得出來這裏是哪裏嗎?這裏是開刀房外,是的,斑駁的牆璧、幾張塑膠椅、木製的點滴架,以及等待小孩開完刀的爸爸,除了醫療人員之外,我們跟這位爸爸能做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「等待」。
照 - Krist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