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印尼義診團] 第三天:手術隔日,靦腆的笑。


其他人,不知道怎樣看米,反正就是一個不知在幹嘛的人,一個在義診團沒有特殊才能的人,在開刀房沒辦法幫忙,沒講笑話娛樂大家就算了,可能吃飯時還特別勤力,真是….套句一般人酸性反應:「寫幾篇文章就能一週吃住參觀機票全部免費,感覺性價比很高,哼。」恩,但這些都不是重點。我的挑戰在於,怎樣讓更多人願意看下去義診團紀錄文章,這題蠻難。所以那幾天,腦袋裡面常會自己翻攪,其實是在思考寫的方式。

當地接待人員一定都會為義診團安排一些些活動,比如說:帶大家去逛雅加達最大的紀念品商城,但東西貴、選擇少,看看就好;然後發現,原來醫生護士跟我們這群鄉民一樣,都會在折扣最低的地方停留。結論,套句羅主任的話:醫生是倫不是筍(醫生是人不是神)。



一早去看了昨天開完刀的病患,原來愛大哭但合不攏嘴的三歲男孩,現在已經有了一張全新的臉,他的爸媽陪在一旁,那結果看來相當令人滿意。

羅主任一一看了孩子,然後旋風式的離開(這跟記憶中的病房印象很像,主治醫生或主任總是呼嘯而來,帶著一群人,然後翩然離去,走的時候大步轉身那白袍衣角還會揚起),這些醫護人員笑談風聲中,就一一修補了很多人的人生阿。「拜託誰也來修補一下我的人生吧!」在內心不免這樣小小OS一下。

 

我的工作阿,都沒辦法這麼樣的讓人有成就感。唉阿想要當醫生啦,特別是外科醫生,那手術刀在他們手中彷彿長在手上一樣,用手術刀縫線、修補、跟打結,嗯恩,需要在家練很久應該。

 


 

也跟了陳醫生小耳症病患術前的檢查過程,這種手術約要六到十小時(淑芳說:四小時以上就叫做長刀),基本上覺得外科醫生的工作真不是人幹的,因為一聽就覺得腿很痠、脖子頸椎突出、而且工作時間都吃便當。 

 

這位明天要動小耳症手術的女孩:十七歲,國中畢業,之前都不戴頭紗,所以長大過程中難免有些耳語,現在這年紀終於可以戴上面紗,雖把耳朵遮住,但那半張臉已經歪斜(俗稱小臉症)。

 


 

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姐和熱血青年Leo進行患者的術前訪談。左邊著醫師服的是本院醫生,他協助翻譯。

女孩的母親陪她來,王姐問女孩未來的夢想,女孩很害羞不敢直接回答,她媽媽說手術後女孩想要成為有用的人,雖然對於未來要做什麼沒有很確定的想法,但希望手術過後可以找到工作,事實上,這樣國中畢業的女孩,大多15-20歲就結婚,手術結束後應該會找回一般女孩兒的生命軌跡:找到一個好的對象,結婚生子。 

   




↑左圖起:女孩與母親、女孩與陳醫生、女孩小耳近照。




陳醫生檢查完女孩後,默默的畫圖寫字做功課,要畫草圖嗎?或許是,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問任何問題。這女孩兒很很害羞,要跟醫生合照時連眼睛都不敢抬起。

 







↑前一日已經完成小耳症手術的女孩,躺在加護病房休養中。陳醫生在檢查傷口狀況,右邊是當地種子醫生,他十月初剛從台灣回到印尼,之前在台灣長庚就跟著陳醫師學小耳症手術。

女孩呆在加護病房(ICU),家人不在,但她看來很痛,她不斷的指著耳朵和肋骨(需從肋骨處取下四塊軟骨雕塑耳朵用),離開前,加護病床上的女孩,從床單下伸出手,跟比她自己還害羞沈默的陳醫生握手致意,那一瞬間,他們眼神交錯,我彷彿看出女孩千言萬語般的感激和忐忑。

病人無聲感謝,應該是驅使這些醫護人員不斷無條件付出的原因吧。王姐說:有的時候出國義診,住的很差就算了,開刀房的環境設備很糟,如柬普寨,但這些醫護人員仍然毫無怨言的完成天職。


看完明天要動手術的患者後,跟陳醫生去看昨天才做完手術的病患,他小小聲喃喃自語說很緊張,不知結果怎樣...嗯原來醫生也會緊張。

 
★全部圖文轉載自印尼義診隨團blogger阿曼的文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f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