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導:「當基金會第一次邀我跟他們一起出國拍攝義診的紀錄時,他們說你的人生觀將會被改變。我不認為我的人生觀有那麼容易被改變,但是,2000年5月的柬埔寨之行確實帶給我很大的震撼,往後六年讓我跟隨基金會的腳步,去到許多一輩子都沒想到過要去觀光的地方,也見證了那些要去幫助別人的人受到的改變。」

王導:「每一趟旅程都是從機場的集合開始,為了爭取時效通常集合的時間都很早。每一次到機場,見到的都是不同組合的人,而不同的人卻一樣帶著大箱小箱的物品,因為要去的地方很多基本的醫療材料都沒有,義診團只好能帶的盡量帶。儘管如此,能夠親自帶去的東西好像永遠都不夠。」

 

王導: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箱子?」

 

長庚護士鄒媛敏:「阿!就是帶來的東西阿,然後還有他們募來的衣服、鞋子、玩具。」

 

王導:「國際義診開始於1998年,那一年羅醫師帶著人員到越南開刀。第二年,開始了柬埔寨的義診活動。」

 

羅醫師(英文):「四十年前,當我剛到台灣的時候,台灣的醫師對於治療唇顎裂並沒有很好的基礎與方法,經過幾年來幫助這些患者,我們自己的醫師也建立一個與世界接軌的醫療準則。為能掌握唇顎裂治療的技術,我們從別人身上學習並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技術,我們需要把這樣的技術運用在其他國家身上,特別是跟我們鄰近的東南亞國家,像柬埔寨、越南與中國大陸。」

 

羅醫師(台語):「我們去別的國家不是要亂開刀,我們是要讓這些孩子像我們台灣的孩子得到的醫療一樣,不能因為他們比較貧窮就隨便做。我們是用最好的材料、最好的技術讓這些孩子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。」

 

王導:「從1998年開始,基金會的義診活動逐漸從越南、柬埔寨、菲律賓,擴展到緬甸、中國和多明尼加,每個地方、每年一次到兩次,義診團像候鳥一樣每年會固定回去。不同的國名卻有著和台灣三十年前類似的景觀,在勾起懷舊鄉愁的同時,醫護人員必須面對不同文化和醫療環境的挑戰。」

 

長庚麻醉科陳捷醫師:「第一次來這邊考察的時候,政局不穩定,所以像我們第一次來義診跟羅醫師來的時候,從我們香港大飯店一走出來後面就跟著一堆小朋友。現在人已經比較少了,

當然還會有,那希望再過一、二年根本沒有這些小朋友了,不需要到一直追著人家去討一些東西,那其他商店的那個種類越來越多,繁榮的程度越來越好。真的,不錯。」

 

 

長庚麻醉科劉雪金醫師:「我啊!因為我上一次的經驗太不好。我上次來七天,拉肚子拉了五天,所以來這邊吃什麼東西,我都忘記了。」

 

王導:「你生什麼病?」

長庚麻醉科高宜娟醫師:「發燒。然後,接下來就是拉肚子。」

「這是你第一次來對不對?」

「對」

「你覺得有水土不服嗎?」

「有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f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